由武汉市文化局、蔡甸区人民政府、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联合出品的歌剧《高山流水》,继12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,昨晚再次唱响。连续两天演出,受到观众热烈点赞。
观众们从观赏这部歌剧看到,原来流传两千年的知音传说,发生在武汉这个地方,这是一座重情有义的城市。 瑞典人李雅格(中文名),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对长江日报记者说:“太美了!故事很美,展现的人情很美,舞台整体呈现的效果很美。歌剧以楚方言优雅唱段、古琴绕梁韵味与诗意舞美布景营造出的浓烈氛围,让人充分享受到高雅艺术之美。伯牙和子期以琴相识相知,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,实在让人感动。而这么美好的故事,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汉江边,在今天武汉这个地方,说明武汉这座城市的人很懂情义,也很重情义。” 北京观众赵飞特意带着父母妻儿一家五口赶来观剧,他说发端于武汉的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典故,是中国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,也应该是武汉本土文化的典范。歌剧对原故事进行了新编,创造性地将高山、流水幻化成两位神女,让全剧“非常有戏”。“一个古老传说在舞台上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,武汉人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称道”。 很多观众还表示,在大江、明月及大写意的水墨画背景下,人物在其间抚琴抒怀,这也把武汉人耿直和待友忠诚的性格气质,与武汉大江大河的大自然之美,高度融为一体。“武汉这座城,城美,人也美”。 高山流水,诗意无限,伯牙、子期在北京再遇知音。 昨晚,武汉歌舞剧院的大型原创歌剧《高山流水》,首度亮相国家大剧院。 这部我市近30年来首部原创歌剧作品,以精彩的音乐唱段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舞美呈现,获得了北京观众的认可。 首度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重点推介 大型原创歌剧《高山流水》由武汉市文化局、蔡甸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,武汉市歌舞剧院、武汉爱乐乐团联合演出。 据介绍,国家大剧院今年的歌剧节,大都是外国题材歌剧,仅有三部中国原创歌剧亮相,《高山流水》就是其中之一,选材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故事与历史人物,以伯牙、子期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故事,探索将歌剧与楚辞进行融合,彰显古代人文精神。 在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发布会上,《高山流水》也被重点推介。编剧黄维若说,“《高山流水》有着文化、历史、哲学的色彩,同时又有非常知识分子化的东西。它讲述一个人在世间,即便不能被通俗世界理解,尽管难以留住知音,也不愿改变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。剧情简单而纯粹,用楚辞化的唱词,反映一场灵魂的对话。” 现场如中国画美不胜收 实力唱将共谱“天籁之音” 现场,大幕拉开,繁星点点,布满整个舞台和天幕,童声合唱特别纯净,面前就如呈现了一幅唯美的中国画。 高山、流水、星辰,都被拟人化,依次亮相。令人期待的“知音相遇”一幕,也呈现了诗情画意,伯牙月下泛舟操琴,钟子期挑着柴担默默站立在山岩之后倾听,来自中央歌剧院的男高音李爽和福建歌舞剧院的男中音孙砾,用深厚的演唱和表演功底,呈现了“知音”的魅力,“天籁之音”娓娓道来,充满着浪漫传奇色彩。 两名歌者的演唱,加入了楚剧和汉剧的元素,还用了“么事”这样的武汉方言。不过,这些令武汉观众会心一笑的本土特色,并未让北京观众有所触动,多少有些遗憾。 国家大剧院演出谢幕收获观众尖叫 歌剧艺术并非“阳春白雪” 以前总有人认为,歌剧艺术属于阳春白雪,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但昨天晚上,2个半小时的演出,观众看得屏气凝神,并且随着剧情发展,不时给予热烈的掌声。谢幕时,每位主要演员的现身都能引来观众尽情尖叫。 观众王傲先告诉武汉晚报记者,他是歌剧爱好者,“《高山流水》虽然情节上并没有跌宕起伏,但讲究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,静下心来聆听能感受到很多东西,有所得。” 来自房山中学的一百多名学生观看了现场演出。李唯唯说她对伯牙子期的故事有所了解,“觉得国家大剧院演出现场的呈现很有创意,也希望以后对楚文化更加了解。” |